江城三月,八岭山镇的粉色梅海与雪色樱云交织成流动的春日画卷。无人机视角下,铜岭村恒荣梅园2.3万株古梅随风起舞,浅山森林美术园5万棵早樱织就香雪海,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3万人次,手机镜头里的"诗与远方"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恒荣梅园:江汉平原首个古梅主题园区
占地460亩,760株50+年树龄古梅构成核心景观
165个珍稀品种形成"宫粉映雪""朱砂点翠"特色组团
年均接待15万人次,盛花期单日创收超80万元
◆ 浅山森林美术园:四季流转的艺术桃源
300亩山林构建"春樱/夏薇/秋枫/冬梅"四重奏
露营基地+写生驿站+溪涧剧场延伸消费场景
周末家庭客群占比达65%,帐篷租赁率超90%

▲ 人才回流:百名"花艺师"返乡就业
朱家岭村村民曹诗友从打工者转型为技术园艺师,年增收3万元。浅山园区累计提供季节性岗位200余个,培育本土花木造型师47人。
▲ 产业蝶变:从"看花"到"留花"
开发梅花酥、樱花酿等6大系列农创产品
打造"花朝节""森林艺术季"等IP活动
2024年衍生消费占比提升至38%
▲ 全域联动:构建"1+N"文旅矩阵
八岭山镇以两大园区为支点,串联12个特色村落,形成"梅樱观光+非遗体验+农耕研学"复合业态。2024年全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2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政声回响】
"我们正实施'花开四季'计划,把15天赏花期拓展为365天产业链。"八岭山镇党委书记黎熙透露,今年将投入1500万元建设数字文旅平台,通过AR赏花地图、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云种花""云养树",推动"流量"向"留量"深度转化。
产业观察:
作为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创新样板,八岭山模式已输出三大经验——生态资源资本化、农旅产品年轻化、在地人才专业化。随着"花经济"向"花产业"升级,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美丽生产力"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