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政法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里,法制史课程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庄严与厚重。这门被视为法学教育基石之一的学科,承载着梳理法律文明脉络、启迪法治思维的重要使命。而站在讲台上传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们,则以其深厚的学养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代代西政学子法学启蒙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谈到西政的法制史师资,绕不开几位深耕于此数十年的资深教授。一位备受学生敬仰的是博士生导师陈老师。陈老师早年毕业于国内顶尖法学院校,师从名家,专攻中国法律史,尤其对秦汉律法与明清司法实践有着精深研究。他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枯燥的古代律条置于鲜活的历史情境中,通过一个个古代案例和司法档案,生动再现中国古代法律运作的真实图景。学生们常说,听陈老师讲课“如同在听一位智慧长者讲述法律背后的故事与人心”,那些跨越千年的法律智慧由此变得可触可感。他主持的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范式创新。
同样在中国法制史领域享有盛誉的还有俞教授。俞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体系著称。她特别注重梳理中国法律传统的演变线索,从“礼法合一”到近代法律转型,她的讲解总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宏大的历史观。俞教授还格外重视原始文献的解读,她会带着学生一起研读《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经典文本,训练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许多毕业生回忆道,正是俞老师的严格训练,让他们掌握了扎实的法学基本功。
在西政,外国法制史的教学与研究同样实力雄厚。曾留学欧洲的赵教授便是这一领域的翘楚。赵教授精通罗马法、大陆法系演变史,他的课程信息量极大却又引人入胜。从《十二铜表法》到《德国民法典》,从罗马法复兴到近代法典化运动,他总能以比较法的视角,将西方法律传统的精髓娓娓道来。他常常提醒学生,学习外国法制史不是为了简单移植,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挑战与独特路径。赵教授流畅的多语言能力和对原始文献的掌握,令其学术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发表的系列论文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青年教师们的崛起也为西政法制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例如深受学生欢迎的刘博士,这位毕业于知名学府的青年才俊,虽然从教时间不长,却已展现出独特的教学魅力。他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传统课堂,通过历史纪录片、司法档案影像、甚至模拟法庭等形式,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近代中国法律变迁,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制实践,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学生们评价他的课“既有学术深度,又充满时代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西政的法制史教师团队不仅注重学术传承,更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多位教师担任地方政府法律顾问,参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重大决策论证等工作,他们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和研究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这种“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深深影响着西政法科学子的职业价值观。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堂法制史课结束,学生们常常围在讲台前继续与老师探讨问题——关于一个古代判例的当代启示,或者一项罗马法原则的现代演变。这些场景日复一日地发生着,成为西政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正是这些博学笃行、诲人不倦的教师们,用他们数十年的坚守与智慧,在西政学子心中播下法治精神的种子,守护着中国法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中国法治建设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兼具历史眼光与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