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的一间教室里,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文涛正与团队成员调试一台高精度3D打印设备。窗外是百年校园的梧桐树影,窗内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探索——这个场景正是苏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正在这座百年学府展现出蓬勃生机。
苏州大学目前开设的专业硕士学位类别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据统计,该校现有金融、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工程、农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中药学、护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艺术等超过40个专业学位类别,分布在28个培养单位。其中,临床医学、材料工程、纺织工程、法学、金融等专业尤为突出,形成了与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培养体系。
“我们不再局限于论文导向的培养模式。”苏州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培养办公室主任表示,“学校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产业导师驻校、真实项目驱动等方式,确保专业硕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与苏州工业园区100余家纳米技术企业建立合作,研究生在学期间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近三年已产生47项发明专利转化。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临床医学专硕培养则呈现出另一种特色。在这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硕士教育实现“并轨”,学生们白天在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临床科室轮转,晚上学习理论课程,这种“医教协同”模式使培养出的医生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娴熟临床技能。2022年该院专硕医师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苏大专业硕士教育的跨学科特性。在刚刚投入使用的未来校区,智能制造、数据科学等专业硕士项目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行“双导师+企业导师”制度。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在攻克技术难题时,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火花。去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智能脑机接口”项目,就是由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三个专业的专硕生共同完成的。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苏大的专业硕士教育也在积极调整布局。据校方介绍,近年来新设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碳中和等专业方向,正是响应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具体举措。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共建的生物医药专硕项目,已为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创新药企输送了160余名核心技术人才。
在人文社科领域,苏大的专业硕士教育同样特色鲜明。王健法学院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使学生在真实案件代理中提升实务能力;传媒学院的“融媒体工作坊”则让学生直接参与地方媒体内容生产,近三年有21部作品获得省级新闻奖。这种“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根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苏大专业硕士毕业生三年后平均薪资水平较学术型硕士高出12%,就业对口率达到89%。
随着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的实施,苏州大学正在进一步深化专硕培养改革。2023年起,学校全面推行“课程模块化、实践学时化、成果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再用单一学术论文衡量所有专业硕士的质量。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率先开展毕业设计替代论文的改革,学生的设计作品直接应用于苏州古城保护更新项目,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赢。
从独墅湖校区到未来校区,从实验室到产线车间,苏州大学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正在打破校园围墙,构建起“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如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所言:“我们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能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行业专家。”这种定位使得苏大专业硕士教育成为连接学术殿堂与产业前沿的重要桥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智力动能。